前言
6月4日这天,李在明拿下49.42%的选票坐进了青瓦台,竞选时那句"韩国离不开中国"还在很多人耳边回响。
谁知道才过了9天,韩国海警就跳出来要在黄海增设警备区,明摆着冲中方科研设施来的,网友们都惊了:"这脸变得也太快了吧!"
李在明这是闹哪样?中韩关系接下来会怎么走?
作者-盐
9天变脸的政治大戏
说变脸就变脸,李在明这次真是刷新了大家的认知。
竞选期间,这位新总统可是把"亲华牌"打得响当当的。
展开剩余90%"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"、"韩国无法承担疏远中国的代价",这些话说得那叫一个情真意切。甚至在台湾问题上,他都明确表态"这是中国内政,韩国没必要掺和"。当时不少人还真以为,中韩关系终于要迎来春天了。
结果呢?打脸来得太快就像龙卷风。
6月4日就职当天,李在明的表现就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了。就职演讲里,"韩美同盟"被他夸成了"钢铁般的纽带",一口气提了7次"韩美合作"。对中国?一个字都没提。
更有意思的是通话外交的顺序。我国领导人第一个送去贺电,结果李在明回电话的顺序却是:先给特朗普打了20分钟,再跟日本首相聊了25分钟,最后才轮到中国。这不明摆着在排队站位吗?
6月13日,韩国海洋警察厅厅长正式宣布,要在黄海"暂定措施水域"增设警备区,还要部署更多巡逻舰艇。
说是要对"中方构造物异常动向"加强监视,听起来就像在说"我要盯着你"。这些所谓的"构造物",其实就是中国用于科研、导航的正常设施,韩国却非要上纲上线。
从竞选承诺到海上对峙,前后只用了9天时间。这变脸速度,估计连专业戏曲演员都要自愧不如。网友们的吐槽一针见血:"李在明这是把竞选当成了表演艺术啊!"
三把火烧向了谁
新官上任三把火,李在明这三把火烧得有意思。
第一把火烧向了美国的军售订单。上任48小时内,美国就批准了对韩40亿美元的军售计划,F-35A战机和萨德系统升级打包销售。
韩军方人士透露得很直白:"拒绝等于背叛同盟。"不得不说,这个绑定销售玩得真是炉火纯青。李在明一边要经济发展,一边又不敢得罪金主爸爸,只能硬着头皮接这个单。
第二把火烧向了国内的政治对手。
韩国保守派早就给李在明贴上了"亲华"标签,国民力量党更是指控他"破坏韩美互信"。刚上任就面临这样的舆论围攻,李在明必须做点什么来证明自己的"忠诚度"。
在黄海搞点动作,既能安抚保守派,又能向美国表态,真是一箭双雕的好计策。
第三把火烧向了中国的底线试探。
作为"新手上路"的总统,摸清对手的脾气秉性是必修课。通过在黄海的小动作,看看中国会有什么反应,反应强度如何,这些都是为将来谈判积累筹码的重要信息。精明是精明,就是这种试探风险不小。
说白了,李在明现在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,左边是美国的军事保护伞,右边是中国的经济饭碗。两边都不能得罪,两边都要讨好,这种活儿可不好干。问题是,这套组合拳打下去,效果如何呢?
中方的高招与韩方的尴尬
北京这边的反应,说实话挺有意思的。
面对韩国的小动作,中方没有大发雷霆,也没有立即反制,而是展现了一种大国风范。外交部发言人的回应绵里藏针:"希望韩方言行一致,推动中韩关系健康稳定发展。"
这话听起来客气,实际上已经把态度表达得很清楚了:我们在看着你的行动。
"听其言,观其行",老祖宗这话没错。李在明说得再好听,关键还得看他怎么做。中方这次选择了冷处理,但行动上一点都不含糊。
黄海地区的巡航频率悄悄增加了30%,新型雷达系统和大型巡逻船该部署的都部署了,形成了压倒性优势。
韩国人自己心里也有数,经济上离不开中国这是铁打的事实。中国连续19年保持韩国最大贸易伙伴地位,去年双边贸易额2330亿美元,三星、现代这些财团在华市场赚得盆满钵满。
如果真的闹翻了,韩国经济能承受得起吗?
更尴尬的是,韩国现在的处境就像一个夹心饼干。安全靠美国的枪杆子,经济靠中国的钱袋子,但美国偏偏要求韩国在中美之间选边站。
李在明想玩平衡术,结果发现这个平衡点越来越难找。既给面子又不失底线,中方这次的应对可以说是教科书级别的。
萨德问题还是那根永远拔不掉的刺。李在明承诺"重新评估萨德部署",但到现在星州基地的雷达升级计划还在进行。
中方的底线很明确:萨德雷达覆盖华北,直接威胁中国战略安全,这事儿没得商量。这种僵局能持续多久?恐怕李在明自己也没谱。
东北亚这盘棋怎么下
说到底,李在明的这出戏,反映的是个更大的问题。
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生存焦虑,这是个世界性难题。韩国不是第一个,也不会是最后一个。
历史上那些试图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的中等国家,哪个有过好下场?要么被一方彻底拉走,要么被两边同时抛弃,真正做到两头不讨好。
韩国现在面临的困境,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"走钢丝"。一边是美国的安全保障,一边是中国的经济利益,稍有不慎就会摔得粉身碎骨。
李在明以为自己很聪明,可以通过"戴着天鹅绒手套的铁拳"策略来平衡各方利益,但现实往往比想象残酷得多。
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,像韩国这样的中等国家选择空间越来越小。
特朗普重新上台后,"印太战略"只会越来越紧,芯片供应链重组、技术脱钩这些大棋,韩国根本就是被动接招的角色。想要独善其身?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太可能了。
历史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?当年的菲律宾在中美之间摇摆,结果是经济发展停滞了几十年。
现在的韩国,会不会重蹈覆辙?李在明这种"精明"的平衡术,到底还能玩多久?答案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要悲观。这样的平衡术,到底还能玩多久?
结语
坦白说,李在明这套操作看着挺精明,实际上是把自己逼到了墙角。想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?历史上这么玩的国家,哪个有好下场的?
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,中等国家想要既当又立往往是一厢情愿。李在明以为可以通过变脸来获得更多筹码,殊不知这种行为本身就暴露了韩国外交的根本困境。
你觉得韩国这种"墙头草"外交还能持续多久?
信息来源:
信息来源:
发布于:河南省胜宇配资-济南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网查询-理财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