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在医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,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已从“治好病”延伸至“感受温暖”。拥有医疗技术的高度、科研水平的深度、人文关怀的温度,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。
2025年8月19日是第八个中国医师节,大河健康报联合河南省卫生健康委策划、开设“医路温暖”专栏,深入一线挖掘河南医疗领域“暖心服务、人文关怀、耐心沟通”的医患故事,展现河南医疗领域高质量发展的“温度”密码和“硬核”实力,突出医生群体的专业坚守、人文温度与奉献精神,增进公众对医疗行业的理解与支持。
“医路温暖”
代表人物:丁樱
身份:国医大师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
从业感悟:能用简单方法就不用复杂操作,能口服就不打针、输液,最大限度减少孩子创伤。
□记者 孙倩文
儿科诊室里,孩子哭闹本是寻常。但奇怪的是,许多在其他医生面前哭闹不安的小患者,到了她这里却安静下来。8月13日,记者在诊室里见到了国医大师、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院长丁樱。这位已经75岁的儿科大咖依旧神采奕奕,看不出岁月的痕迹。
展开剩余77%面对小患者,她亲切地称呼他们“小帅哥”“小美女”,检查时动作轻柔,这是丁樱几十年来沉淀的“接诊艺术”。在中国医师节前夕,这位被无数患儿亲切唤作“丁奶奶”的医者,向我们生动诠释了何为有温度的医疗。
大道至简:德术双馨的朴素坚守
在丁樱眼中,“温度”绝非虚幻的口号。它首先凝结于“简便廉验”的诊疗智慧:能用简单方法就不用复杂操作,能口服就不打针、输液,最大限度减少孩子创伤。
“花少钱,治好病,病人自然信任你。”丁樱直言,所谓大道至简,用好药不如用对药。这“简”字背后,是她眼中成为一名优秀医者的双重根基:精湛医术与高尚医德。
她指出,作为医生,不但要有深厚的医学知识底蕴,还要有丰富的临床经验。医术绝非纸上谈兵,更非论文堆砌,“兵书背得再熟,未必能打仗。即使能将医学书籍倒背如流,也不一定能把病看好。真正的好医生,是在日复一日应对复杂病情的临床‘战场’上摔打出来的”。
从乡镇医院起步,历经县、市、省级医院几十年的淬炼,丁樱深知临床医生的成长逻辑:“每一个特殊症状、每一个难题、每一个病人,都需要认真观察、分解处理。要想成为一名好医生,首先要对这个职业发自内心地热爱,还要能吃得了苦。医生这行当,终究是实践再实践。”
细致耐心:无法量化的诊疗温度
丁樱的门诊有一个“奇怪”的现象:别人一上午看六七十个病人,她只能看二十几个。曾有患者投诉她“太慢”,让自己等了太长时间,但离开时却留下了“非常满意”的评价。
之所以“慢”,源于她面对的多是辗转多家医院仍束手无策的疑难重症患者,以及那些被焦虑裹挟的家长。“来我这的大部分都是疑难杂症,超50%的患者来自省外,我必须认真分析、思考,把疾病的前因后果给患者讲清楚。”即使中午看病到一两点,饭都没时间吃,她仍愿意为每位患者投入至少十分钟,细致解释病情,反复斟酌方案。
给患者开药时,她总是精打细算:“孩子治病吃药一定要选效果好、价格低、口感好的,创伤性检查能免则免。”有位被判定需终身治疗的狼疮患儿,在她的治疗下得到全面缓解,如今已经踏入社会成为一名别人口中的优秀青年。
言传身教:托举生命的医者信仰
作为学科带头人和儿科医院院长,丁樱深知人文关怀的传承在于润物细无声的言传身教。她开药力求价廉效显,病历规范细致,连一片退烧药的用法都清晰注明。“正人先正己,自己做到了,大家都会看在眼里。”
她对年轻医生同样倾注关怀,从待遇到晋升,竭力营造公平、温暖的环境。中国医师节前夕,丁樱对年轻医生的寄语朴素而厚重:“吃得起苦,踏踏实实做临床,认认真真做个好医生,将来才能有望成为一名大医生。”
选择医学与教育,就要用毕生精力在平凡中去造就不凡。在丁樱看来,这份与生命打交道的职业,“托举生命,守护希望”,是她的终极荣光。
发布于:河南省胜宇配资-济南股票配资公司-配资网查询-理财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